一、看造型
古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不同时代生产的瓷器有着不同的造型特征。总的来说,元代的瓷器造型古朴敦厚,胎骨厚重,大件器物较多;明代瓷器的造型不如元代古朴,而在秀巧方面胜元代一筹;清代的小型器物玲珑轻盈,大型器物美观幽雅。同样一件产品,不同的时代造型亦各有不同。如宋代梅瓶是小撇口、短颈、肩丰、修长,给人以古朴秀美之感。元代则变小撇口为板唇口,短颈加高,由直统式改为喇叭状,下身加粗,体型变大。到了明代,口部又改为卷唇口,肩丰而斜,下身略胖。清代雍正时,其口略高于明代,这时梅瓶虽说丰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失去线条美,造型显得呆板。又如明代的玉壶春瓶的腹部、颈部都比元代短一些,整个瓶体变粗矮,元代的玉壶春瓶的腹部较高,颈部细长,整个器形较为瘦长。
二、看胎釉
制瓷业有句老话:“胎为骨,釉为衣。”鉴定胎和釉对断代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法。古代瓷器制造的原料均就地取材,所以,胎质皆因原料不同而有区别。此外,各产地都有自己当地的制作和烧制工艺,其胎釉亦各有特色。如宋代建窑黑瓷的胎骨呈黑色且坚硬,釉面呈兔毫纹,而吉州窑有的器型、釉色虽与建窑相似,但以原料不同,所以它的胎骨呈米黄色,质地粗松,釉面呈玳瑁斑或鹧鸪斑。再如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官窑瓷器,虽同产在江西景德镇,但因时代不同,其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以白釉最富盛名,它的釉质肥厚、纯白如玉,釉面光滑晶莹,胎质细腻。宣德年的瓷胎较永乐薄,大件琢器底部多为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斑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时器物的胎骨虽白,然胎体较重,这一时期往往一种器物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器身施白中泛青的亮釉。又如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 宋代龙泉最好的色泽,是青瓷中的代表,其色可与翡翠媲美,釉层肥厚,表面光亮,质莹如玉,其色接近梅树果实青梅,所以称为“梅子青”。
三、看纹饰
纹饰即图案花纹,它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像明代正德年间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社会上广泛兴起,所以瓷器上出现了八仙、真武大帝、仙人朝圣、书写回文等图案。从装饰手法上来看,元代以前大多数瓷器纹饰是胎上装饰,即以刻、划、印、雕等手法在胎体上制作花纹。元代以绘画纹饰为主,题材除了花草、缠枝花鸟外,还出现了八宝纹、云头纹等少数民族风格的花纹图案。明代以后,瓷器转为釉上彩或釉下彩绘纹饰,即以彩料在胎体上、釉面上描绘纹饰。
四、看款识
款识(也叫年款),写在瓷器的底中央、器皿里心、口缘或器身。专为官廷烧制的款识叫“官窑款”,民间烧制的叫“民窑款”,除了纪年款外,还有堂名款、吉祥款、警语款、陶工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花朵)等。这是古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各时代、窑口瓷器款识的特征,也是辨别和断代的重要依据。不同时代书款的字体、笔法、款字色泽的浓淡以及书款的位置均不同。如宋代的铭文多见于壶、罐的腹部,一般是民间的生活内容和警句、格言。元代文字较少,多短语、吉祥语。明代铭文款的书法钢劲有力,而晚清时一些民窑青花瓷底部,往往写有减笔的青花年款,字体既不工整,字又不减得厉害,难以辨认。明清的纪年款还有一些规律性,绝大部分的纪年款都写上国号和皇帝年号。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明代最早写款洪武极少见,永乐有款,但它的款识也仅写“永乐年制”四字篆书。从明代宣德至清代康熙的年号款一般都是六字楷书款,但雍正朝楷、篆书款同时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或“雍正年制”。乾隆时款识篆书盛行,楷书较少。
五、看烧造工艺
不同的瓷器由于烧造工艺的不同,使产品各具特色,从而亦可判断年代。如汝窑瓷器的底部由于采用支钉烧炼,所以器底留有钉痕;定窑采用覆烧工艺,器口有“芒”(无釉)也成为断代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