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定分四个方面:一、器型;二、釉色;三、纹饰;四、胎质。
一、器型
汝窑的器型有盘、碟、洗、出戟樽、玉壶春瓶、胆式瓶、三足洗、十瓣花口碗、葵瓣盏托、椭圆形水仙盘等。传世品以盘洗较多,盘有大小深浅之分,以外卷足者为多,也有卧足。洗分两种,有撇口和直口,另外还有椭圆形四足洗,这类洗在博物馆藏品中,仅见于宋汝窑。汝窑传世品中樽、瓶等琢器少于其他器型;瓶类器有玉壶春瓶、胆瓶等器型,尤以出戟樽传世品更少见,造型仿青铜樽式样烧制,器身四面均出戟;仿青铜器型的还有三足樽,形状是模仿汉代青铜樽特征,樽直筒式,平底,下承立三个变形兽足,樽身外部饰以凸起弦纹7条,近口近底处各两条,中部3条。仿汉代铜器的还有三足洗,盘浅直口,平底,下面支承3个变形兽形足。三足洗与樽属于一组器物,樽置于之上。因而传世汝窑三足盘口径比汝窑樽都稍大。估计当时也是与樽配套使用的。如汝窑樽,是仿西汉铜温酒樽型制,筒身,下承三蹄足。器身施天青釉,釉面有细碎浅纹片开裂,口沿外部及底边之上饰以凸弦纹两条,腹中部有三道鼓起弦纹装饰。还有汝窑青瓷的另一精品,器物为一件三足洗。直口,浅腹,平底,三矮足。器身施淡青乳浊釉,器身开细碎片纹,器底刻有乾隆御题诗一首:“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足见乾隆皇帝对此物之钟爱。
二、釉色
汝窑瓷器多为素瓷,极少装饰,器身有极细的纹片,不同于其他青瓷,汝窑之所以成为宋代五大官窑之首,其瓷器胜就胜在釉色上,宋人就有了“汝窑为魁”的说法,将汝窑青瓷推为宋代青瓷之首,可见汝窑青瓷之釉色精美。汝窑釉色丰富,粉青、天蓝等皆有,釉层莹厚,光泽柔和。据文献记载汝官窑“内有玛瑙为釉”,玛瑙的主要成分和釉的主要成分一样,都是二氧化硅;并且汝窑盛产玛瑙,取用十分方便。而宋徽宗时,宫中用器不计成本,极为奢侈豪华,所以在釉中掺加玛瑙是完全可能的。玛瑙的掺入使汝窑青瓷与其他青瓷不同,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朴素自然而优雅,而汝密青瓷的形成,恰恰填补了各窑址釉色的不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汝窑青瓷主要以釉色作为美化瓷器的手段,宋代时,汝窑瓷之所以能使釉色达到相当完美的地步,主要是釉料中掺入了适量的铁元素,还原焰控制适度,使汝瓷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天青色,色泽稳定,釉色莹澈。天青在色彩上介于绿色与蓝色之间,绿色恬静温和,蓝色神秘寒冷,使人能产生无限遐想。汝窑瓷的釉色为适中的和谐色调,这种素雅增添了清逸的色调,反映了当时社会时尚和审美情趣。汝窑青瓷倍受人们的推崇,是宋代制瓷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
汝官窑器极为珍贵,对此古书已有记载。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中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从这份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处于汝窑所烧制的瓷器,经宫廷拣退的次货才可以出卖,因此流传到民间的汝官窑瓷器几乎没有。
三、纹饰
宋代很多名窑的瓷器,往往是不重表面彩绘纹饰装饰,而是以釉色取胜,以汝窑青瓷为代表的宋代官窑器物也是如此,不求纹样装饰,而以素雅、沉静的釉色为美,以纯净自然地釉色作为美化器物的重要手段。宋瓷一般釉面开有细密的本色纹片,纹饰多为弦纹,给人一种质朴幽古之美。
四、胎质
汝窑瓷器胎质细腻、坚硬,胎色灰中略带黄色,因与燃烧后的香灰类似,所以俗称为:“香灰胎”。为了使器物外观更加完整,主要采用支钉支烧,也有采用垫圈或垫饼垫烧的烧造方法。但这种汝瓷很难被收藏家和鉴定家认可。其中采用支钉支烧的器物的器身施满釉,器底留有支钉痕,其痕细小如芝麻状,且多靠近圈足内足根处,支钉露胎处一般呈灰白色;支钉数为3至5个,其中以5个支钉的为多,代表器为三足盘。
汝窑伪品近几年在古玩市场见到很多,仿品多为小件洗、小贯耳瓶、盘和汝窑茶具等。伪品和真品相比。釉面开片不如真品细密自然。伪品釉而开片或大,或根本就没有开片。颜色也仿汝窑瓷那种深邃的天青色,但没有真品釉色那种通透感。器形大多比真品尺寸大,不如真品器形俊秀端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