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窑是四川烧瓷历史较早、延续年代较长的瓷窑之一。窑址位于摸底河之东、南河之北今通惠路东段(新罗路)西侧与胜利西路西段的南侧地区,面积约达2平方公里,窑址的集中地在一环路西二段两侧。
成都窑是以烧青瓷为主的瓷窑,釉色有豆青、青灰、米黄、姜黄、酱黄、褐青紫等色调。可见青瓷的釉色不很稳定,说明它在烧成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器物的胎质以紫红色者居多,有的略淡,呈淡红色,有的呈灰色与灰白色,这是成都窑瓷器的基本特征。
成都窑烧制器物主要有壶、罐、钵、碗、高足盘、杯、砚石等多种,虽然具有地方特色'但烧制器类与造型又有着时代共性特征。壶均为盘口,颈部多有弦纹数道,肩部立四桥形鼻钮,有的腹部刻划莲花瓣纹,施釉均不到底,平底,这类四系壶与安徽淮南窑烧制的四系盘口壶,在形制上相近。成都窑四系壶略粗矮,仍是隋代瓷器的风格。
四系罐在隋墓中出土较多。成都窑四系罐其基本形制与北方产的四系罐并无很大不同,如椭圆腹,腹部有弦纹一道,肩上立四系耳,平底,施釉不到底等。不同之处只是颈部较高,四系耳均低于口。碗,深腹,口微敛,小平底足,整个器形呈半球形,有的器身还刻有莲花瓣纹,施釉不到底等,这些特征与四川新津普兴乡十村开皇元年隋墓出土者很相似。与河南的安阳窑、河北磁县窑以及江西的丰城窑等隋代瓷窑烧制的碗在造型上也几乎完全相同。高足盘,浅形,下承以喇叭状高圈足,与其他隋代瓷窑烧制的基本相同。由于这种高足盘在隋墓中常与四系罐、深腹碗一起出土,又由于南北各地隋代瓷窑几乎都有烧制。虽然成都窑青瓷的花纹装饰不甚显著,但器物上的弦纹,朵花纹、草叶纹、莲瓣、水波纹等,均为隋代瓷器上所常见的纹饰。
成都窑的窑炉,是由火膛、窑床、烟囱三部分组成。窑具的种类繁多,按其用途有根据在窑室不同部位支烧瓷坯的支具,有在叠烧时用以间隔瓷坯的垫具。成都窑以木柴、竹子为燃料,器物在还原焰中烧成。成都窑虽然还没有使用匣钵,但窑具多样'说明它的装烧技术已有了改进。
成都窑所用窑砖最早时代是汉砖,最晚时代是隋代流行的卷草纹砖,窑中出土的器物与四川新津普兴乡十村开皇元年(5 8 1年)隋墓出土器物相比也基本一致,因而可确定其为隋代瓷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