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雁北浑源窑虎皮斑釉两执壶
山西是古代烧瓷业发达地区,见于历代文献记载的就有30多个县烧制过瓷器,浑源县是其中之一。
浑源窑窑址遗物丰富,创烧年代早,延续时间长,瓷器的质量也较好,具有雁北地区的特色。窑为山西古代重点瓷窑之一,清康熙、乾隆《浑源州志》有大磁窑与青瓷窑的地名,大磁窑堡在城南1 0公里,青磁窑堡在城西南1 5公里处。浑源县的地名中还有名为“古磁窑”的地名3处,在这3处都发现窑址,窑址中出土有唐代瓷器的标本,说明“古磁窑”年代要早于大磁窑与青磁窑。
大磁窑在县南10公里。大磁窑与青磁窑相距不远,大磁窑窑址在青磁窑遗址西北约3公里处,遗址面积不大,堆积比较集中,遗物以碗为主,还有罐类等器。有白釉与黑褐釉、茶叶末釉3种。胎体较厚重,胎呈浅灰白色,胎釉之间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土。碗有多种形式,碗身浅,底有平底或玉璧形底、圈足3种,平底与圈足碗施釉不到底,露胎,玉璧形底碗施白釉与黑褐釉,底心均施釉。罐一般较小,有高、矮之分,罐外口多凸起一道圆唇,腹部饱满、平底。罐外有席纹装饰,直至腹部,釉有黑褐及茶叶末两种。
大磁窑与青磁窑属同一类型,为金、元时代的遗址。
浑源窑烧瓷的历史,根据《辽史·萧阿古六传》的记载:“……天赞初(9 2 2年)与王郁略地燕赵,破磁窑镇。”可知,后梁龙德年间盛产瓷器,创烧时间比文献所记载早1 00多年。浑源窑在唐代烧白瓷及黑釉瓷器,质量较好,白瓷碗的形式虽与河北临城、邢窑与曲阳窑不同,又与河南巩县窑有别,然而它的玉璧形底碗则是唐代共同的时代特征。邢窑、曲阳窑常见的唇口碗,在浑源窑未见。外施黑褐釉,里施白釉的碗,也仅见于巩县窑,釉有黑与茶叶末两种,釉面光泽不强为其特点。浑源窑釉面光润,釉色在黑褐和黑酱之间,具有独特风格。近几年山西地区发现唐代白瓷窑址中,以平定、河津、乡宁等窑口较为重要,这些瓷窑的发现。右勖千伞面探讨唐代北方白瓷的发展。